目前,南沙中心城区重要通道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项目设计的具体方案已稳定,由南沙区建设中心负责的
据介绍,南沙中心城区重要通道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项目涉及南沙城市中心区的核心区7平方公里的主要道路和桥梁,包含环市大道、进港大道、双山大道、丰泽东路、丰泽西路、蕉西路、海滨路、金隆路、柳园路等道路和主要交叉口,总长度约24.7千米;以及凤凰一桥、蕉门河车行桥、蕉门大桥、市南路蕉门窖大桥、蕉门河人行桥等桥梁。
其中最重要的包含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改造、道路交叉口及周边地块出入口改造、道路绿化改造、标志标牌改造、桥梁设施维修及涂装、新增交通设施等工程。项目旨在通过系统性改造提升城市功能与形象,为市民营造更安全、高效、舒适的出行环境。
针对过街安全岛,项目实施精细化“微改造”,在岛头设计上提升侧石安全防撞性,增加亮色系防撞警示端头,提升行人过街安全性。岛头绿化种植高树冠遮阴乔木,保证行车视线通透的前提下,让“交通孤岛”变“林荫花岛”。交通构件融入南沙标志元素,形成具有南沙特色、国际格调的路口空间。
同时,针对大转弯路口,缩短行人过街距离,拓宽过街等待空间,提升慢行体验。同时,全面升级为全放坡路口,做好过街路口平顺设计,实现人行、骑行与轮椅的零障通行。
此外,道路变截面,过街停车双优化。过街位置增加边界面设计,缩短过街距离。通过变截面限定路侧停车范围,有实际效果的减少违停现象。拓宽城市公园入口,有效连接南沙城市道路与绿美公园,逐步提升道路可通达度。
街角是城市活力、文化和社交的重要节点,充分的利用街角等城市发展中多出来的“边角料”,可以释放更多空间供市民共享使用,该项目对“新街角”的打造将以见缝插针的巧思,充分的利用公园、商业、地铁、生活周边的道路节点、街角空地、零星地块展开治理,将城市中的众多小角落打造成闹中有静、自然美观的共享场所,实现土地资源的精细化利用和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
公园街角:双山大道、金隆路等路段原有植被杂乱、空间闭塞的街角,该项目秉持“开放共享”理念,对街角公园进行特色化提升改造,移除低矮灌木围挡,形成开阔空间,打造滨水口袋公园标志性入口节点,让公园美景融入城市,形成空间一体和功能完备的新公园街角。
地铁街角:将通过综合治理,优化绿地布局,把绿化边界变座椅,低效绿地将经过改造后开放形成林荫集散空间。
商业街角:项目将利用路侧绿化带,划定非机动车停放区,释放人行空间,营造舒适步行的商业氛围。
生活街角:项目对接开放的城市生活需求,结合街头绿地侧石及退缩空间优化休闲座椅布设,使慢行系统拥有更多可停留与交流的空间。对于幼儿园入口周边场地闭塞等情况,将融入居民的功能需求,增加等候休憩、安全护栏、楼梯扶手等设施,让边角空间兼具高效、美观与人性化的特点,形成生活便捷的一体化空间。
项目将综合安全、秩序、效率三要素,重新整合空间,畅通慢行空间,贯通骑行路径,优化车行流线,提升人、非机动车、机动车通行体验,规范出行秩序。
慢行系统优化:优化非机动车停车管理,提升慢行体验。项目对非机动车停车区进行外置,优化非机动车管理,并采取“人非分流”措施。
骑行路径贯通:项目对部分路口进行抬升设计,保持路口空间平整,实现零障骑行。主要是采用两类道路断面设计,适应现状道路情况。一是采用“机非共面”设计,即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在同一平面行驶,取消人行道护栏,形成连贯的人行流线空间,有效解决人非混行问题。二是采用“人非共面”设计,即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在同一平面,对现状非机动车道路面不平、破损掉色和沉降断裂等情况做综合治理。
高效车行秩序:对进港大道、蕉西路两处节点优化交叉口渠化岛,去掉中间渠化岛,或压缩渠化岛宽度,拓展车道提升车行效率;双山大道沿线部分路口取消渠化岛,优化为小转弯半径路口,减少人行过街时间,提高车行效率。
此外,项目将沿主要道路节点采取新增港湾式停车位、可变车道、主动发光交通标志牌、非机动车AI劝导系统等智慧治理措施。
商场界面:清杂绿化、统一低饱和色调,保证商业界面通透可视;优化路侧界面色彩,统一低饱和色调;划分慢行路权,释放人行区域。
底商界面:无功能的高差边界改造为休闲设施带,融合了树下座椅、吧台、无障碍等功能,让商业和社区活力从底商向城市道路延伸。
公园界面:项目对公园界面来优化提升,将低效封闭空间改造为城园一体的高品质公园。此外,在基础设施的装饰设计上也来优化提升,利用银灰色为主色调,打造简约高级感。
下一篇: 学生交通安全图片宣传画